探索科教融合的发展之路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举报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全球排名前2%的科学家。安徽大学王学军等8人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榜单,安徽大学遇鑫遥等31人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安徽大学积极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走出了一条开放融合的“双一流”发展之路,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以科教融合为核心,提供区域原创动力
“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学术论文4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0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80,文章总被引超过700次……”这是安徽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康熙在读硕、博期间交出的一份成绩单。在康熙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优异的科研成果,得益于安徽大学“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核心理念。安徽大学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与许多大院大所联合共建高端创新平台。学校积极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无缝对接。学校先后搭建的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形成四大学科交叉平台,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
2018年,安徽大学研究成果“非接触激光微纳测量系统”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成果有力推动了复杂场景下远距离高精度激光相干探测问题的解决,而该问题一直是国家在相关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
这一成果背后,是安徽大学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抢占技术创新高地的努力。学校研究团队基于激光干涉原理,采用自主研发的核心部件,突破了四项核心技术难题,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接触激光微纳测量系统”,实现了关键核心装备完全自主可控。该装备的综合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服务于多项重大安保任务,为区域创新提供了动力。
以产教融合为动力,提升区域发展产能
在2019年召开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长鑫存储与国际主流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DRAM)产品同步的10纳米级第一代8GB容量的DDR4内存芯片首度亮相,一期设计产能12万片/月晶圆。这标志着我国在内存芯片领域实现量产技术突破,拥有了这一关键战略性元器件的自主产能。突破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安徽大学“印记”。
2020年,安徽大学与长鑫存储等共建国家发改委“国家存储器工程研究中心”,一同攻关动态存储芯片关键技术,研发与量产动态存储器。在DRAM行业被国际寡头垄断的格局下,长鑫存储的投产,对于推动中国在这一高端芯片产业上逐步实现独立自主,以及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国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安徽大学与合肥市政府共建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引入20个科研团队,以“中心+公司”模式入驻孵化,让一大批科技成果得以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聚焦集成电路产业,与安徽微半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攻克“大电流与高耐压整流芯片及器件”工艺瓶颈,技术入股该企业,合作成果实现年产值超5000万元;深度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可治愈实体瘤的靶向缓释新制剂”专利在2020年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竞价(拍卖)会上,以160万元溢价成交。近年来,安徽大学通过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先后成立多家科技型公司,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安徽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完善的科研激励绩效机制。自“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安徽大学出台了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办法,扩大了成果处置自主权,加大了转化收益奖励力度,形成了多部门分工协作、产权关系明晰、产权管理规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打通了技术开发、转移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
以校地融合为目标,输出“高精尖缺”人才
2020年9月,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安徽蓝皮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20)》。该书聚焦“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创新转型、地方治理、乡村振兴、专题”五大主题,全面系统揭示了2019年安徽社会发展的现状、成就和趋势,深入细致分析了本年度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地方高校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推进自身‘双一流’建设的同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表示。而这一报告正是安徽大学积极筑牢“发展共同体”、深化校地融合、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重要体现。
在此基础上,安徽大学与全省16个地市在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深化多层面战略合作,服务美好安徽建设。学校聚焦生态环境治理,开展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采煤沉陷区地质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适合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煤矿沉陷区的土壤修复示范工程和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生态总治理面积达16万亩,产值14亿余元。持续跟踪宿州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指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试验,探索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多主体联合经营方式,在安徽省迅速发展起来并广泛推广,河北、四川、江西等省也竞相学习借鉴。
一流学生的培养始终是一流大学的首要育人目标。近年来,安徽大学不断地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并输出各类“高精尖缺”人才。2017年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致力于培养与合肥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适应战略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长鑫存储共建“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等5个英才班,与中国兵器工业214所共建“产教研融合示范基地”,成为支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人才库”。学校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作用日益凸显,签约毕业生中有六成选择在长三角地区就业,超过八成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业、新材料、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制造等国家重点行业就业。近年来为晶合集成、长鑫存储等集成电路企业输送核心技术骨干400余人,有3000余人进入集成电路产业全产业链的各类岗位就业。
“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既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更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主动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推动长三角教育往更高质量发展,在奋力前行中强化新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安徽大学。”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说。
Copy right©2007:All Reserved. 西安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二路77号光电园二层北 办公电话:029-88328230 传真:029-88316024
陕ICP备 19002690号
陕公安网备 61019002000194号